新聞資訊 行業報道
《中醫藥法》即將出臺 中醫藥發展迎來“春天”
在質疑與期盼聲中,磕磕絆絆30余載的《中醫藥法》終于“靴子落地”。
在2016年年底,《中醫藥法(草案)》首次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據了解,該法案明確了中醫藥的地位作用以及發展中醫藥的基本方針和基本原則等內容。
毫無疑問,這部法律不僅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對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了有針對性的規定。據記者了解,即將出臺的《中醫藥法》預計在今年7月1日實施。
稍早之前,國家省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曾表示,將黨和國家關于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將人民群眾對于中醫藥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形式體現出來,對中醫藥行業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中藥因質量差頻遭質疑
對于中醫藥,曾經有外媒這樣描述:“在人類的發展和演變進程中,傳統中醫藥不僅為這片古老土地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也對世界文明的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
正如外媒所說的那樣,中醫藥不僅是我國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的杰出代表。從《黃帝內經》到《傷寒雜病論》,從“麻沸散”到“青蒿素”,傳統中醫藥是廣大民眾治病去疾、養生保健的重要途徑。迄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的中醫藥承載著為廣大民眾治病去疾、養生保健的使命,可以說,中醫藥在民眾健康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隨著我國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服務能力也明顯得到提高,中醫藥產業規模明顯擴大。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中醫藥產業年規模已經達到4100億元以上,占國內醫藥市場的3成,中醫藥出口也已達到23.32億美元,全國中藥生產企業已近1500家。
優品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昆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我國重要產業形勢向好,中藥材市場可謂“大河有水小河潤”,由于受到人口增長、老齡化以及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影響,全國中藥產品需求成倍增長,消費市場需求加大,加快了中藥材產業的發展,目前國內中藥材市場年需求量在200萬噸以上。
雖然我國中醫藥產業在國內外發展得熱火朝天,然而,近些年來,中醫藥在發展中的質疑聲也“如影隨形”。
幾年前,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我們執行錯誤的‘中藥現代化’路線與國際接軌三四年,已經使得中藥加速走向衰敗,如果這種情況再讓它繼續5年,中藥就無法挽救了!
南京中醫藥大學周仲瑛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醫將亡于藥。對于這種觀點,此前,王國強也曾在公開場合中表示,中醫有可能毀在中藥上。他還表示,這句話確實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我對于中藥質量的一種憂慮,中藥的質量問題、資源可持續問題將會對中醫的發展帶來影響。
立法后的中醫藥發展不斷“優化”
那么,有著2000多年的中醫藥為何近些年來普遍遭遇業內質疑呢?王國強曾表示,大家都知道,中醫中藥和西醫西藥之間的關系是不一樣的,中醫中藥不分家,懂中醫的人如果不懂中藥、不懂中藥的藥性、配伍,他就不是一個好中醫。我們在各地調查后,發現野生變家種、道地藥材異地種植,以及種植過程中使用農藥、化肥,加上土壤中的重金屬等情況比較多,而這些都可能影響到藥材種植的質量。
據相關數據顯示,美國已經成為中國藥材出口的第三大市場。2015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出口藥材貨值總額達到2.7億美元,占中國中藥出口的14.1%。其中,植物提取物占對美國出口中藥材的78.2%。
其實,對于中醫藥的質量等問題,在201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出臺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對于中藥材的發展作了全面的部署,并要求各部門建立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及手段。
事實上,近幾年,對于中醫藥發展存在的一些質疑,國家相關部門也出臺了多部引導中醫藥健康發展的政策。例如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指南》以及2016年底國務院發布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指出,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不僅如此,即將出臺的《中醫藥法》從法律的角度為中醫藥發展的振興與傳承起到了保駕護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部法律對政府在中醫藥規劃、投入、補償、醫保等方面的責任也有了進一步的明確。另外,因中醫藥在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中醫藥即存在不足等問題,導致了中醫藥自身的優勢并沒有發揮出來,而此次立法保護了中醫藥的繼承,這也保障了其優勢能夠得到發揮。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福主任黃薇表示,例如對醫療機構僅應用傳統工藝配制的中藥劑品種和委托配制中藥制劑,由現行的許可管理改成備案管理。同時,明確生產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來源于古代經典名方復方制劑,在申請藥品批準文號時,可以僅提供非臨床安全性研究資料等。
然而,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貴君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從中醫藥法來看,偏重保護生產者利益,而且中醫藥的傳承教育和質量標準存在嚴重問題,要從管理上解決中醫藥問題還是個未知數。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時至今日,中醫藥已經成為國家戰略,中醫藥搭上了國家創新戰略快車,只有加強頂層設計優化體制等,才有望融入世界潮流。
在2016年年底,《中醫藥法(草案)》首次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據了解,該法案明確了中醫藥的地位作用以及發展中醫藥的基本方針和基本原則等內容。
毫無疑問,這部法律不僅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對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了有針對性的規定。據記者了解,即將出臺的《中醫藥法》預計在今年7月1日實施。
稍早之前,國家省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曾表示,將黨和國家關于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將人民群眾對于中醫藥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形式體現出來,對中醫藥行業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中藥因質量差頻遭質疑
對于中醫藥,曾經有外媒這樣描述:“在人類的發展和演變進程中,傳統中醫藥不僅為這片古老土地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也對世界文明的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
正如外媒所說的那樣,中醫藥不僅是我國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的杰出代表。從《黃帝內經》到《傷寒雜病論》,從“麻沸散”到“青蒿素”,傳統中醫藥是廣大民眾治病去疾、養生保健的重要途徑。迄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的中醫藥承載著為廣大民眾治病去疾、養生保健的使命,可以說,中醫藥在民眾健康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隨著我國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服務能力也明顯得到提高,中醫藥產業規模明顯擴大。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中醫藥產業年規模已經達到4100億元以上,占國內醫藥市場的3成,中醫藥出口也已達到23.32億美元,全國中藥生產企業已近1500家。
優品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昆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我國重要產業形勢向好,中藥材市場可謂“大河有水小河潤”,由于受到人口增長、老齡化以及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影響,全國中藥產品需求成倍增長,消費市場需求加大,加快了中藥材產業的發展,目前國內中藥材市場年需求量在200萬噸以上。
雖然我國中醫藥產業在國內外發展得熱火朝天,然而,近些年來,中醫藥在發展中的質疑聲也“如影隨形”。
幾年前,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我們執行錯誤的‘中藥現代化’路線與國際接軌三四年,已經使得中藥加速走向衰敗,如果這種情況再讓它繼續5年,中藥就無法挽救了!
南京中醫藥大學周仲瑛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醫將亡于藥。對于這種觀點,此前,王國強也曾在公開場合中表示,中醫有可能毀在中藥上。他還表示,這句話確實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我對于中藥質量的一種憂慮,中藥的質量問題、資源可持續問題將會對中醫的發展帶來影響。
立法后的中醫藥發展不斷“優化”
那么,有著2000多年的中醫藥為何近些年來普遍遭遇業內質疑呢?王國強曾表示,大家都知道,中醫中藥和西醫西藥之間的關系是不一樣的,中醫中藥不分家,懂中醫的人如果不懂中藥、不懂中藥的藥性、配伍,他就不是一個好中醫。我們在各地調查后,發現野生變家種、道地藥材異地種植,以及種植過程中使用農藥、化肥,加上土壤中的重金屬等情況比較多,而這些都可能影響到藥材種植的質量。
據相關數據顯示,美國已經成為中國藥材出口的第三大市場。2015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出口藥材貨值總額達到2.7億美元,占中國中藥出口的14.1%。其中,植物提取物占對美國出口中藥材的78.2%。
其實,對于中醫藥的質量等問題,在201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出臺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對于中藥材的發展作了全面的部署,并要求各部門建立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及手段。
事實上,近幾年,對于中醫藥發展存在的一些質疑,國家相關部門也出臺了多部引導中醫藥健康發展的政策。例如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指南》以及2016年底國務院發布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指出,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不僅如此,即將出臺的《中醫藥法》從法律的角度為中醫藥發展的振興與傳承起到了保駕護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部法律對政府在中醫藥規劃、投入、補償、醫保等方面的責任也有了進一步的明確。另外,因中醫藥在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中醫藥即存在不足等問題,導致了中醫藥自身的優勢并沒有發揮出來,而此次立法保護了中醫藥的繼承,這也保障了其優勢能夠得到發揮。
另據記者了解,《中醫藥法》在中醫診所、中醫醫師準入等多個方面對現有的管理制度、中藥保護等方面進行了改革與創新。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福主任黃薇表示,例如對醫療機構僅應用傳統工藝配制的中藥劑品種和委托配制中藥制劑,由現行的許可管理改成備案管理。同時,明確生產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來源于古代經典名方復方制劑,在申請藥品批準文號時,可以僅提供非臨床安全性研究資料等。
然而,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貴君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從中醫藥法來看,偏重保護生產者利益,而且中醫藥的傳承教育和質量標準存在嚴重問題,要從管理上解決中醫藥問題還是個未知數。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時至今日,中醫藥已經成為國家戰略,中醫藥搭上了國家創新戰略快車,只有加強頂層設計優化體制等,才有望融入世界潮流。
發布者:六維科技 閱讀:2433